晏子春秋内篇谏上(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原文及译文)

本文目录

  1. 晏子之御者,译文
  2.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原文及译文
  3. 晏子名言警句解释
  4. 《晏子春秋.内篇谏上第二十五》译文。“景公使……勿伤吾仁也”
  5.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的译文

一、晏子之御者,译文

译文:晏子的车夫。

参见《晏子春秋内篇杂上》:晏子为齐相,出。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,其夫为相御,拥大盖,策驷马,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

二、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原文及译文

原文:

景公之时,雨雪三日而不霁,公被狐白之裘,坐堂侧陛。晏子入见,立有间,公曰:“怪哉!雨雪三日而不寒。”晏子对曰:“天不寒乎?”公笑。晏子曰:“婴闻之,古之贤君,饱而知人之饥,温而知人之寒,逸而知人之劳,今君不知也。”

公曰:“善!寡人闻命矣。”乃命出裘发粟,与饥寒。今所睹于途者,无问其乡;所睹于里者,无问其家;循国计数,无言其名。士既事者兼月,疾者兼岁。孔子闻之曰:“晏子能明其所欲,景公能行其所善也。”

出处:《晏子春秋》——春秋·晏子

译文:景公在位时,雨雪下了三天没有转晴,景公披着用狐狸白毛皮缝制的皮衣,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。晏子进宫看见,站了一会儿,景公说:“奇怪啊!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寒冷。”晏子回答说:“天气(难道)不寒冷吗?”景公笑了。

晏子说:“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,自己吃饱了却知道别人的饥饿,自己穿暖了却知道别人的寒冷,自己安逸了却知道别人的劳苦。现在您不知道(这么想)了。”景公说:“好!我愿意受您的教诲了。”

于是便命令人发放皮衣和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,并命令在路上见到的难民,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;在里巷见到的,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;巡视全国统计数字,不必记他们的姓名。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,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。孔子听到后说:“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,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。”

三、晏子名言警句解释

贤君饱而知人之饥,温而知人之寒,逸而知人之劳——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谏上》。

贤明的君主,自己吃饱了还能知道有百姓在挨饿;自己穿暖了还能知道有百姓在挨冻;自己安逸了还能知道有百姓在劳苦。

四、《晏子春秋.内篇谏上第二十五》译文。“景公使……勿伤吾仁也”

翻译:

景公派人饲养的爱马暴亡。景公很愤怒,派人拿刀斩杀养马之人。这时晏子上前,左右的人拿着刀进来。晏子止步并问景公:“尧舜斩杀犯人,从什么人开始?”景公说:“从我开始,便不再杀人。”又说:“这属于犯罪。”晏子说:“此人还不知他被定的罪就要死,我请求为君王列举他的罪名。让他知道他的罪名,然后在关进监狱。”景公说:“可以。”晏子列举道:“你的罪名有三。景公派你养马但你让马死了,这是第一项死罪。并且死掉的是景公最喜爱的马,这是第二项死罪。让景公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,百姓听说后必定怨恨我们的君王,诸侯听说后必定轻视我们的国家。你杀了景公的马,使百姓有了积怨,使我们的兵力比别国弱小,这是你的第三项死罪。如今你因此而入狱。”景公感慨道:“先生放了他,先生放了他,不要损害了我的仁厚的名声。”

五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的译文

《晏子春秋》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政治典籍,分为内、外两篇。其中,内篇中的“杂下”是一篇内容丰富、包罗万象的章节。下面是“杂下”的一段译文:

【原文】故相患者自知之,而后百姓之不知也。卿大夫自知之,而后小人之不知也。明君圣王自知之,而后大臣之不知也。故其君臣上下之道一也,而其成败吉凶之分异也。夫人君得道,躬行之;失道,举而修之。故德薄则权薄,权薄则刑薄,刑薄则民薄。德厚则权厚,权厚则刑厚,刑厚则民厚。是故君子有重于泰山,轻于鸿毛。若然者,得众则乐,失众则忧。

【译文】因此,相互猜疑的人是自己知道的,而百姓却不知道。卿大夫知道自己的内心,但小人却不知道。明君圣王自己也知道这个道理,但大臣们不一定知道。所以,君臣上下的道路是一样的,但成败和吉凶的分别不同。君主如果得道了,就要亲自践行;如果失道了,就要诚恳地修正错误。所以,道德品质薄弱,掌握权力的人就会少,掌握权力的人少了,刑法就会变得轻薄,刑法轻薄了,百姓就会鄙弃道德。而道德品质厚重,掌握权力的人就会多,掌握权力的人多了,刑法就会变得严厉,刑法严厉了,百姓就会尊崇道德。因此,君子们的心态应该像泰山一样沉稳,像鸿毛一样轻盈。如果达到这个境界,就可以得到人民的喜欢,失去人民的支持,就会感到忧虑。

猜你喜欢